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
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必须把健康老龄化摆在突出位置
2025年6月23日—29日
是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
今年的主题是
银龄健康,从心启航
守护父母健康
让我们从科学认知开始
慢性病、共病管理策略
我国老年人普遍存在多病共存现象,老年医学科医护人员能为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做些什么呢?
全面的老年综合评估
尤其适用于多病共存、部分功能受损及合并老年综合征的患者。
多重用药管理
秉持非药物治疗优先的原则,遵循受益原则、五种药物原则、小剂量原则、择时原则和暂停用药原则,实现精准的个体化用药,并选择对老年患者最优和最方便的途径给药,同时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提高医疗连续性
建议老年共病患者最好有比较固定的老年医学科医生随访,有利于共病的连续性管理。
吴桂华老年医学科主任 主任医师
目前,医院80岁以上住院患者中,同时患有3种甚至3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占比高达61.3%。针对这一特点,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识别不同疾病的优先级,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知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管理。
合理饮食,改善营养状况
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进程中,营养不良和衰弱状态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两大因素。许多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存在"千金难买老来瘦"的错误认识,或以素食为主,导致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加速肌肉萎缩和功能下降。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减油
选择蒸、煮、炖等低油烹饪方式,减少煎炸食品;
使用控油壶量化用油,逐步减少至每日25~30g;
警惕隐形油脂如糕点、零食中的添加油脂。
增豆
每天摄入相当于15~25g大豆的豆制品,如豆腐、豆浆;
发酵豆制品如腐乳、豆豉可适量食用;
消化不良者可选择豆腐、豆腐脑等易消化食物。
加奶
保证每日300~400ml液态奶或相当量奶制品;
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奶或酸奶;
高脂血症患者宜选用低脂奶制品。
周楠营养科 主管营养师
当前老年人膳食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畜禽肉类、烹调油摄入超量,而奶类、豆类、新鲜蔬菜和水果、蛋类等摄入缺乏。因此,老年人饮食要注意定时、定量,营养均衡,增加日常豆制品和奶制品的摄入,控制烹调油和食盐摄入量。
从环境到行为,全方位预防跌倒
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人意外死亡的首位原因。
居家环境改造:消除隐患
优化照明:走廊、卫生间安装夜灯,避免光线昏暗。
防滑措施:使用防滑地砖、浴室内铺设防滑垫,马桶旁加装扶手。
家具调整:选择圆角家具,避免杂物堆积,床高与膝盖齐平。
个人防护:增强体质与安全意识
运动锻炼:太极拳、散步、平衡训练(如“金鸡独立”)可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正确用药:警惕降压药、镇静剂等可能引起头晕的药物,定期复查调整。
“起床三部曲”:遵循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
外出与应急:降低风险,冷静应对
雨雪天防护:减少外出,穿防滑鞋,采用“企鹅步”(小步、外八字)行走。
跌倒后处理:若意识清醒,先检查伤情,避免强行起身;若怀疑骨折,固定伤处并立即就医。
保持良好睡眠
对老年人而言,良好的睡眠不仅是恢复体力的关键,更是维护记忆、调节情绪、延缓慢性疾病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人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逐渐下降:夜间易醒、白天疲惫、入睡困难等问题频频困扰生活。事实上,睡眠问题并非衰老的必然结果,可以通过科学干预进行改善:
重建规律的作息习惯:白天午睡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避免下午3点后补觉。晚餐宜清淡且七分饱,睡前2小时减少饮水以降低夜尿频率,同时纠正“睡前饮酒助眠”的误区。
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使用遮光窗帘阻挡外界光线,关闭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刺激;将室温控制在18~22℃,冬季寒冷时,可使用暖水袋或电热毯帮助放松身心。
科学运动与放松训练:上午散步30分钟或练习八段锦,睡前可通过温水泡脚(水温约40℃)、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
调整心态:若卧床20分钟仍无法入睡,不必强迫自己闭眼,可起身静坐或阅读,待困意自然来袭再回到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