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院内新闻 >
提起针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不就是拿针扎一下吗?其实不然!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两者各有特点。
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穴位,让身体局部或远端产生酸、麻、胀、痛的“得气”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灸法:则以艾草制成的艾条、艾柱在穴位皮肤表面熏烤、温熨,借温热之力温阳通络、补益气血、扶正祛邪。
二者虽形式不同,但都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核心,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起效,常搭配使用,故统称“针灸”。
针灸的适应症:
疼痛类疾病:这一类疾病大家都比较熟悉,如颈椎病、落枕、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急性踝关节扭伤、膝关节炎、腱鞘炎、偏头痛、网球肘、筋膜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慢性腹泻、急性胃脘痛、急性胃肠炎、胃肠痉挛、腹痛等;
内科疾病:失眠、感冒、发热、咳嗽、脱发、类风湿关节炎、肥胖症、尿猪溜、稳定性心绞痛、慢性疲劳综合征、戒断综合征、放化疗后不良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痤疮、黄褐斑、麦粒肿等;
妇科疾病: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卵巢早衰、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绝经前后诸证、月经不调、痛经等;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面瘫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
关于针灸的误区
Q1针灸很疼,普通人受不了?
专家解答:针灸使用的针很细,直径甚至达到0.1毫米,扎针时只是在接触皮肤表面的一瞬间有微微的不适,大部分人都能接受。


Q2选择针灸疗法,就不用吃药?
专家解答:疾病是复杂的,针灸并不能完全代替药物治疗,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必须要遵医嘱坚持用药。针灸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减少这类疾病的用药量、促进疾病的恢复或者减轻症状。
Q3针灸穴位越多,效果越好?
专家解答:中医讲究辨证取穴,有很多取穴原则,需要根据病程长短、病邪深浅、四时季节、腧穴部位、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考虑,并不是说越多越好。
Q4所有人都适合针灸?
专家解答:针灸并非适合所有人,以下人群针灸时需谨慎或避免针灸。
划重点
· 孕妇腹部、腰骶部及特定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禁止针灸,可能诱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即使其他部位需针灸,也需由专业医师评估后操作;
· 严重糖尿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等处于剧烈波动期的人群;
· 凝血功能障碍人群;
· 皮肤溃疡、疱疹、烧伤、冻伤等破损区域禁止针灸,可能加重感染或扩散病菌;
· 恶性肿瘤局部:肿瘤病灶部位禁止针刺,以免刺激癌细胞扩散。
一些实用的保健小妙招
颈部放松:最常用的是米字操,以头顶或者下颌为笔头,用颈作为笔杆,反复书写“米”字。
适用于久坐办公室或者电脑前等容易引起颈部肌肉紧张,颈椎劳累的人群,能够起到放松颈部肌肉、缓解颈椎压力的作用。
头面寻合谷:对于头痛、头晕或者面神经炎患者,可以通过按压合谷穴来缓解。合谷穴位于手掌的虎口处,按压时会有酸酸胀胀的感觉,一次按揉约2-3min。
腰背委中求:腰酸背痛人群可以按压委中穴(位于膝关节后方正中心)通畅腰背气血。按揉穴位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
南通六院·中医科
中医科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科室负责人花佳佳师从全国名中医、首届岐黄学者李灿东教授,在传承与博采众长基础上潜心钻研,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运用传统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的诊疗手段,对患者进行预防、治疗、康复管理,自成杏林风范。同时,科室特邀上海龙华名中医周时高教授、喜氏中医第七代传人喜棠主任中医师、黄为群主任中医师定期坐诊。
科室秉承中医传统,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不断加强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采用辨证与辨病、中药与西药、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开展了冬病夏治“三伏贴”、中医内科、小儿外治、针灸、艾灸、推拿、牵引、拔罐、走罐、梅花针、刮痧、小针刀等中医特色疗法,对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病治疗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诊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