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
本该是青春飞扬、活力四射的年纪
然而,对于小慧(化名)来说
过去的两个月却如同一场噩梦
持续的胸闷气短
让她连简单的爬楼梯都变得艰难
罪魁祸首被锁定为
“肺结核支气管结核”
虽经过规范治疗
一个更棘手的问题
却摆在了她和医生面前——
她的“呼吸通道”被疤痕组织“卡住”了
近日,她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南通六院结核病科(一)团队凭借精湛的支气管镜介入技术,成功为她“疏通”了生命气道,让她重新拥抱顺畅呼吸。
如影随形,“哮鸣音”背后藏着什么?
两个月前,小慧在南通六院被确诊为“肺结核支气管结核”。她积极配合医生,开始了规范的抗结核治疗。然而,治疗期间,一个症状让她饱受困扰——她的左上肺总能听到明显的哮鸣音,活动后还会感到胸闷、气短,仿佛被人扼住了喉咙。“明明在吃药,为什么呼吸反而越来越困难?”小慧和家人心急如焚。
医生为她安排了胸部CT检查,CT影像清晰地显示:小慧的左上叶支气管开口出现了严重狭窄!
结核“愈合”,留下“疤痕陷阱”
为进一步明确狭窄形成原因,结核病科(一)团队为小慧行支气管镜下检查及治疗,发现其左上叶开口狭窄伴疤痕形成,左主支气管软骨坏死。
“这是结核病在愈合过程中留下了‘后遗症’。”结核病科(一)主任陈晓丽解释:“结核菌对支气管黏膜的破坏,在愈合修复时容易形成疤痕组织。这些疤痕就像水泥一样,不断收缩、硬化,最终导致气道管腔变窄甚至完全闭塞。小慧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疤痕狭窄,还伴有左主支气管的软骨坏死,这使得气道失去了天然支撑结构,更容易塌陷,形成‘狭窄-塌陷-更狭窄’的恶性循环。”
循序渐进,战胜“呼吸困境”
“对于此类患者,临床通常采用分阶段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先解决梗阻,再修复结构。”综合小慧的各项检查结果后,团队决定先通过支气管镜下“良性支气管狭窄电切+球囊扩张术”,帮她改善气管狭窄问题。
张广林主治医师操作娴熟,使用5mm可伸缩针状刀头,在气管镜引导下精准切除左上叶开口处的疤痕组织;随后在局部注入曲安奈德注射液,抑制疤痕增生;紧接着,支气管扩张球囊被送至狭窄部位,随着球囊的缓缓充盈,原本被压扁的气道被重新撑开。
术后一周,小慧复查结果显示左上叶开口处治疗后情况良好,治疗团队通过支气管病损冷冻术,在低温下精准切除左主支气管坏死软骨,既清除了受损组织,又能有效抑制局部组织增生,从根源上降低疤痕形成概率,为气道稳定筑牢 “防护墙”,切实减少了再次狭窄的风险。
经过两次精准的介入治疗,小慧的哮鸣音完全消失,呼吸重新变得顺畅自如。
此次结核性气管支气管狭窄的内镜介入治疗实践,显著提升了科室针对结核病愈后所致良性气道狭窄的精准介入诊疗水平。该技术通过高效疏通狭窄气道,能够为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群体)最大限度保护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科室目前已常规开展硬质支气管镜、TBCB(冷冻肺活检术)、EBUS-TBNA(超声支气管镜下纵隔淋巴结穿刺活检术)、REBUS-TBLB(径向超声引导下支气管粘膜活检术)、良性支气管狭窄切除术、支气管病破坏术、支气管病损冷冻术、支气管胸膜瘘封堵术、支气管支架置入及取出术(金属覆膜支架、硅酮支架)等内镜介入手术。未来,科室将持续深化内镜介入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与综合实力建设,为攻克疑难复杂结核病诊疗难题筑牢基础,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科普时间
Q:什么是良性支气管狭窄?
A: 指非癌症原因导致的气道(支气管)变窄。
常见原因
结核病:是我国最常见的良性气道狭窄的原因,愈合过程中的瘢痕组织收缩导致狭窄;
气管插管/切开术后:长期插管气囊压迫或切开部位肉芽组织增生、瘢痕形成;
外伤:胸部外伤后气道损伤愈合;
炎症性疾病:如结节病、韦格纳肉芽肿等;
先天性:较为罕见。
医生提醒:肺结核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尤其当CT影像发现支气管狭窄时,一定要及时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对于支气管结核,早期发现、及时诊断、规范治疗,适时选择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是促进病情好转、减少复发和耐药、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